增强身体免疫力从益气扶阳开始——从新型肺炎的发病谈针对性的体质养护
增强身体免疫力从益气扶阳开始
——从新型肺炎的发病谈针对性的体质养护
始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已超过两个月,关于如何从中医的角度判定病毒的性质从而有效防治,各位中医专家学者说法不一:有人根据病源地武汉气候多雨潮湿、病人发病时乏力、困倦、脘腹胀闷等症状,将病因辨证为寒湿,建议多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,多做温灸来防治感染;也有人根据病人发病时的发热、呕吐等症状,将病因辨证为湿热,建议多食多饮冬瓜、薏苡仁、红小豆等清热利湿;也有人根据发病早期的干咳、咽痛、发热等症状而判定为“疫疠之邪”,属温病范畴,建议以清热解毒的方法防治,并且大量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作用的方子在网络上流传。
对于同一种传染病,从专家的角度能得出多种辨证结果,最主要的原因是多数是在没接触患者的情况下,根据零散的信息得出的判断,至于哪种是更准确的结论,下面我们以传染病的发病特点和发病者出现的各种症状来综合分析。
传染病的流行有“三要素”:传染源、传播途径、易感人群。
一、传染源
关于传染源,对于本次疫情也有不同说法,有人认为是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,也有人认为是携带病毒的外来的“人”,但不管是那种情况,可以确定的是武汉携带有新型冠状病毒的野生动物或人。至于这种病毒中医如何辨证分型,个人认为辨证为“风温”更为合理,分析如下:
首先,疫情的发展从病因上来说属于中医的外感病无疑。外感病的病因分为“外感六淫”和疫疠之邪。
提到六淫,先谈谈“六气”,即自然界的“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”六种气候,正是这六种气候的变迁,才有了季节的交替和自然界的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,才有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生不息,但是当这六种气候在一定的条件下(六气过强、个体体质较弱)使人发病时,就叫六淫。六淫有各自的致病特点,其中风燥、火为阳邪,易伤人体的上部,出现类似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,平时我们称之为“感冒”,而本次疫情被传染早期所表现的干咳、咽痛、发烧等症状符合“风、燥、火”的致病特点,和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又有很大的不同,即具有强烈的传染性,因此,我们不得不再谈谈“疫疠”!
“疫疠”,在中医里又称“疫毒”、“戾气”,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,其发病特点是:发病急骤,有特异性,传染性强,病情危急,无论男女老少症状相似!
回过头来看看这次疫情的传播及发病者的症状特点:传播的早期是年老体弱者为主,相对于SARS病毒来说,病情较轻浅,症状不一,有的无症状,凶险程度较低,有的甚至可自愈,和瘟疫又有所不同,因此这次疫情也不属于典型的疫疠之邪致病。
综上分析,个人认为,本次疫情的病因病机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,应该是介于普通六淫和疫疠之间的“风温(燥、火)”之邪侵犯人体,导致肺卫失宣而发病,为什么传染性那么强,一是因为病邪的特殊性质易传播,二是现代人的体质出问题了,太多的人属于寒湿体质、阳气不足、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。关于这点,下面将详细阐述。
二、传播途径
关于这次疫情的传播途径没有争议:人与人之间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,因此在整个防治过程中,一直强调和坚持隔离、穿防护服、戴口罩、勤洗手等防控措施,减少出去活动,消毒公共设施都是为了阻断传播途径。
三、易感人群
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,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对传染病病原体缺乏特异性免疫力,易受感染的人群。
再来分析这次的疫情发病特点:从以上的病因来分析,这次疫情不是典型的瘟疫,病邪的性质不是很毒烈,也没有特异性(和SARS有85%的相似度),而传染性却特别强:全家发病,30人开会11人发病,在国家那么得力的防控下发病的情况还是急剧蔓延,说明易感人群太多了。说到这里,想起了“健康中国战略”、想起了90%的人群是亚健康人群,于是不难得出结论,中国的易感人群太多了,在关注这场疫情、在恐惧新型冠状病毒的同时,我们该反省国人的体质了!
这次疫情中,有相当一部分专家主张病毒的性质属于“寒湿”,因为病人表现出呕吐、脘腹胀闷、困倦乏力的症状,再结合病源地武汉冬季多雨的特点,所以认为定为“寒湿”是正确的辨证,但这些专家忽视了“寒湿”之邪的致病特点:凝滞、主痛、易侵犯人体的下部,且湿性重浊的特点也无法具备传染性,不可能通过空气飞沫传染。
他们所看到的“寒湿”症状,是病人的体质特点,是这次大多数易感人群的体质特点,通过艾灸,可以祛除寒湿,改善体质,增强免疫力(正气),从而战胜邪气,所以大家都在传递艾灸可以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信息,多少个生产艾条的企业卖断货,其实,艾灸所起的作用不是杀死病毒,而是提升抗病毒的能力,祛邪外出,从而预防和治愈!
“寒湿”不是这次疫情的病因,是易感人群的体质,如果没有这些大面积的阳气虚弱的寒湿体质人群,这次病毒的传染情况会大大减弱,从源头上防控疫情,需尽快改善体质,增强免疫力!
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、国医大师王琦从中医病理的角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:平和质、气虚质、阳虚质、阴虚质、痰湿质、湿热质、气郁质、血瘀质、特禀质。其中平和质是健康的体质,据说这部分人群所占的比例不到5%,而其他八种体质在病因病理上有相互关联关系,都不是孤立的存在。其中气虚、阳虚是其它几种体质的基础,这次疫情中易感人群的“寒湿”体质便是气虚、阳虚的结果。从疫区的一些案例也印证了这种分析:早期的患者多是年老体弱者,或者有宿疾的人群,后期越来越年轻化,与感染者的恐惧、紧张的情绪耗损了身体的阳气,降低了身体的免疫力有关。
虚乃不足,不足的原理有二:生成不足,消耗太过。
一、生成不足
“挨饿受冻”成为历史,丰衣足食已经成为国人幸福生活的写照,然而在丰盛的饮食面前,绝大多数的人却不会吃,中医病因学说里的“饮食不节”是对现代人饮食特色的一个最贴切的描述,具体体现在:一是暴饮暴食,饮食没有节制,伤害了脾胃的运化功能,虽然吃的多,但吸收的不足,日久导致气血不足;二是三餐不合理,早、中、晚餐营养分布极度不均,早饭不吃或草草吃几口,把最丰盛的食物留给晚餐或夜宵。根据中医学子午流注的理念,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最好的时辰是上午9:00~11:00,最差的是夜间,所以古人遵循这一自然规律提倡的是早餐是皇帝餐,晚餐是“过午不食”,现代人严重违背了这一养生观念,让身体气血在吃吃喝喝中处于饥饿状态!
还有一点就是盲目养生:过多喝水(水为至阴之物,过多伤人体阳气)、多吃蔬菜 、多吃水果、不吃主食、以保健品代替主食等,以上普遍存在的各种不会吃,导致气血的生成不足,而不是现代医学常说的“营养过剩”。
最后一点就是熬夜造成的气血生成不足。人体最佳的造血时间是夜间11点到凌晨1点,而在这个时间段,有太多的人还在进行着各种忙碌。
二、消耗太过
过食生冷(冷饮、水果)消耗脾胃阳气;过度思虑、精神压力伤脾肺气血,而过多使用各种抗生素和各种药物伤一身之阳气。《类经图翼·大宝论》有言:“天之大宝,只此一丸红日;人之大宝,只此一息真阳”,阳气就像是人体内的太阳,阳气不足了,寒湿自然就产生了。经常听到有人说“我体内的湿气太重了”,湿气太重的背后就是阳气的不足,补充阳气便可祛除湿气,这便是现在养生行业各种灸法火爆的原因:迎合了社会上各种亚健康、慢性病人群的心理、生理需要,在短期内让他们看到康复的效果。
关于阳气的重要性,中医学经典名著《黄帝内经》里多次提及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”、“阳气,卫外而为固也”、“阳气者,精则养神,柔则养筋”。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理解,中医里说的阳气,就相当于温度和能量。有人说温度决定生死,是因为温度直接决定了内脏的机能和体内的分泌、代谢。肥胖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不孕症、肿瘤等一系列现代常见慢性病,80%以上和身体能量不足、体温偏低有关,就是中医所说的“阳气不足”。
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,人的一生就像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(小儿为纯阳之体,生机勃勃)。阳气充沛则长寿,阳气衰弱则病夭,人与阳气同寿,故民间把人的寿命又叫“阳寿”。
从物质的角度来分析阳气,可能会更助于大家对阳气的理解。我们先来看看中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。
和现代医学完全不同,中医从宏观的角度,把人体分为三大组成部分:脏腑、经络、精气血津液,这里没有提到“阳”,但提到了“气”,联想“人与阳气同寿”,“人活一口气”的说法,可以得出结论:阳气其实就是人体内元气、宗气、营气、卫气、脏腑经络之气五气的总称,其中元气最能体现气的“阳”的特点(温煦、温暖),是人体阳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下面就从元气的来源、分布及作用谈谈养生保健该如何正确扶阳气、去寒湿,才能真正有利于健康长寿。
元气,又名原气、真气,有“本原”之意,属先天之气,禀受于父母,为先天之精所化生,依赖肾的藏经功能贮藏于肾中(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生殖系统),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,是人生命的源泉,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,相当于是含有遗传基因的染色体,生物体的生、长、衰、老、病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,基因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。
《灵枢·刺节真邪论》:“真气者,所受于天,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。” 是说明元气来源于先天,要布达全身、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、温煦与激发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,得依靠后天水谷之气(从饮食物中摄取)和自然界的清气(O2)的滋养和补充,才能生生不息。
简单小结一下:阳气的主体是元气,元气的功能发挥要三方面因素:来源于先天、藏于肾中的真气;来源于后天饮食、经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气;肺主呼吸所吸入的自然界中的清气(O2)。结论是:温补阳气必须三者兼顾,缺一不可。
各种温灸、温脉浴的养生康复原理,都是通过温热的刺激激发肾中精气(真气)通过三焦布散到全身,以增强脏腑、经络的功能,增强体质,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。鉴于以上原理不难理解艾灸适应症的普遍性,《针灸问对》有云:“不问寒热虚实悉令灸之。”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,以温补阳气为特色的灸法,广泛适用于寒热虚实诸证,中医教科书上“热证禁灸”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也被推翻。灸法以安全、易操作、效果好而得到全社会养生保健行业的青睐,并走进千家万户。艾灸似乎是人人适用,但因艾灸而发生的事故却也屡屡发生。回顾艾灸的原理、元气的组成,可以找出原因。
从艾灸的原理不难发现,艾灸的方法其实是在加速肾中真气的消耗(和西医的激素有相似之处),如果短时间内用灸法治病,可以如古人所言,“不问寒热虚实悉令灸之”,但如果使用过极,或当作养生保健方法长期使用,则必须通过另外两条途径及时、不断地予以滋养和补充,以保证肾中元气的经久不衰,否则反而会因为眼前的繁荣加速衰老的进程。
笔者有一位同学,工作的地方紧挨一家养生馆,每天中午吃过午饭,便到养生馆休息,同时做艾灸,多数的时候灸涌泉,开始时自己感觉精力充沛,精神面貌好转,便一直坚持,后来成了习惯,几年下来,腰膝疲软,牙齿全部松动,便是肾中元气极度耗损的结果。
有人说一场疫情让人们更加感受到了健康的可贵,人们的健康意识会增加许多倍,疫情结束,将是养生康复行业的又一个春天,而各种温灸将仍然是这个春天里最夺目的所在。
一切为了人们真正的健康,现把灸法的注意事项简要说明,以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参考:
一、治疗总原则:
多用温补灸,少用消耗灸。
二、具体灸法的实施:
温补灸是指能够不断的为人体元气提供补充的灸法,可通过施灸的部位、穴位的选择,以及灸法的刺激量来实现:从选穴的部位来讲,紧紧抓住“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”这一基本原则,选穴以脾胃经穴位及脾胃的俞募穴为主,同时配合肺气的调补,增加清气即氧气的摄入。
从灸的刺激量来说,遵循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壮火之气衰,少火之气壮;壮火食气,气食少火;壮火散气,少火生气“的原则,养生保健以温灸为主——少火,补气。
消耗灸是指对元气的消耗大于补充,如非疾病需要,一般情况下的养生保健一定不要为了眼前的效果过多使用消耗灸。
消耗灸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,在养生保健的灸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:
一、过多选用启动真气的部位和穴位
启动真气的部位,多是指腰部(腰为肾之府)和小腹部(生殖系统所在部位),这些部位是人体真气留存的部位,疾病状态时可短期使用,调动元气以快速抗御病邪,养生保健要注重储存、减少释放。
启动真气的穴位,多指的是肾经、督脉、任脉上的穴位,如涌泉、关元、命门等。以关元为例:关元,顾名思义,是关闭人体元气的地方,又称为丹田,若非特殊治疗需要,如危重病人的救治等,这些穴位平时养生保健时尽量少用和在需要时短期使用,以保持人体真气留存。
二、过度温灸
把温灸作为单一的疗法,频繁使用、大面积使用或过度发汗,均是消耗正气的做法。短时间内会有很好的效果,不宜长期使用。
三、不注意后天之气的补充
保持健康的体质,源源不断地补充才是硬道理,因此要加强温补的理念,多使用温补灸。
面对疾病、面对疫情,最好的防控机制,一定是自己的免疫力(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)。强健的体魄是战胜和预防一切病邪的根本。现在国人的体质状况堪忧,气虚、阳虚体质十有八九,养生保健应该成为国人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,而健康的养生理念一定是益气扶阳,延年益寿!
特殊时期,举国同行!
春天已至,万物复苏,疫情的阴霾也必将很快散去!!同心协力抗疫情,花博盛事待绽放!!
祝所有一线抗疫人员都能平安凯旋!凝心聚力,众志成城!
往期内容:
中国针灸学会发布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(第一版)》
400年前,李时珍就把野味的真相告诉了后人,可惜不听老人言!
中医中药战胜史上瘟疫数百次,今治疗非冠肺炎亦获效,中医无用论可以休矣!
“山川异域,风月同天”,日本援助物资上的这8个字是什么意思?
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标志告诉我们,灾害面前,道家弟子从未缺席!
半副药退去新冠病毒热,3天走出鬼门关!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的做法转给所有人
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,道医预防药方在此!(附:中医药防治方案)!
别抢双黄连了!抑制≠治疗,民众连夜排队抢购!药店迅速卖光关门...板蓝根王老吉表示不服
【穴脉】有科学依据雪莲贴有这么神奇的效果?一切都是因为【会阴穴】
天眼揭示:万恶淫为首的真相!影视、网络色情在腐蚀社会各个阶层
干支篇图解—十二地支:三合局、六合局、六冲、六害、相刑-风水入门学习
大年初七 | 人日节,以人为本,人是万物之灵;敬畏天道,人的本分是过日子
苍天饶过谁?在疫情肆虐时你应该看看这个——美国女艺术家创作的人与动物互换的世界!
亿万富翁:生病了才知道有钱没有用(膳食纤维体验录)普通又神奇的膳食纤维——经常吃膳食纤维的人很少患病
白发变黑不是梦(四个小故事让你重拾黑发信心)【何老医讲故事】
分享的是智慧
转发的是福报
猛戳下面微店入口